《与日信增》1月23日

音频加载中…

当我们犯罪的时候

  我小子们哪,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是要叫你们不犯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约一2:1)

  是否有这样的人,他从不犯错,也不误入歧途?若有这等人,我们所有人要一起赞美他。然而,当我们犯罪的时候,也不应该丧失信心,不要因为未能发现上帝的慈爱而失望。凡是妄想靠自己的成就使自己配得赦免的人,都是不相信上帝的慈爱,并且也是犯了罪的。

  犯罪却不可灰心失望,而要举起你的目光,定睛于为你日夜代求的耶稣基督。因为他是你的中保,是你的代求者。他在父的面前为你恳求:“父啊,我已经受难受苦,就是为这个人,现在我要保护、看顾他。”这样的祷告恒久不变,因为基督是我们的大祭司。(来5:10)

  虽然有基督做我们的大祭司、中保、调停者、和解人和安慰者,我们却仍然常常转向那些死去的圣徒寻求帮助,而只把基督看作我们的审判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强调使徒约翰的这段经文,并要大家铭记在心。所以,来到主面前祷告吧:“主耶稣啊,除你以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中保、安慰者、调停者。我绝不怀疑你是我从罪中得拯救的唯一途径,我坚定地依靠你、相信你。”耶稣基督降世是为我们,他更为我们吃苦受难,也为了我们的缘故高升到天上,坐在天父宝座的右边,日夜为我们代祷。魔鬼撒旦用尽一切诡计迷惑我们的心,使我们不能看见,不能相信这段话中圣灵赐下的应许。基督徒的生命状态是如此奇妙,因为他既是罪人,同时又是义人。他是罪人,因为他与生俱来的罪性里包含着使人堕落的本质;他同时又是义人,因为圣灵将他从罪中拯救出来。仅凭我们的理性和知识,我们永远不能明白这种状况有多么奇妙。

《与日信增》1月22日

音频加载中…

温柔作答

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

  当有人质问你的信仰,挑战你的信心时,不要以傲慢自大的态度回答。不需目中无人、强词争辩,好像要把大树连根拔起那样,反而要像是侍立在上帝面前,以谦卑、敬畏的心来回答。如果你被国王贵族们召唤到面前说话,你会提前好好准备,想好要说的话、引用的经文。你可能会想:“只需少安毋躁,我定能对答如流。”但是魔鬼却总会将你置于窘地,你口中准备好的话语好像上帝所赐的宝剑,魔鬼将这利器取走,换给你笨拙的口舌,仿佛粗糙的钝器。你因此就蒙羞受辱,到头来发现一身本领无用武之地。魔鬼甚至将你最得力的经文拿走,让你无可施展,即便你曾经背得滚瓜烂熟。而上帝允许这些事情发生,是要征服你的骄傲自大,让你谦卑下来。

  所以,如果不想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你就必须怀着敬畏之心,不可单靠自己的力量。要靠基督所应许我们的:“你们被交的时候,不要思虑怎样说话,或说什么话。到那时候,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因为不是你们自己说的,乃是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头说的。”(太10:19-20)当你不得不作答时,一定要用上帝的话语装备自己。切记不是以骄傲的态度去申辩,为了证明观点而想要一锤定音。不然,上帝不仅会将他的话语从你口中拿去,甚至会从你脑海的记忆中抹去,即使你预先已经将这些话铭记于心。因此,要谨慎,你若预备好了,就能够回答王子、领袖,甚至是魔鬼。只要确保你所说不是无关紧要、来自人的言论,而是真正从上帝而来的真理。

《与日信增》1月21日

音频加载中…

超过我们所求

 

孩子们在她腹中彼此相争,她就说:“若是这样,我为什么活着呢?”她就去求问耶和华。(创25:22)

  利百加本是为自己和腹中的胎儿祷告,祷告的结果却超乎她所求的,两个伟大的领袖从她而出,他们也分别做了多人的父。利百加只想向上帝要一枚铜钱,上帝却给了她一座金山——这是她从未奢望,甚至不敢想象的。利百加甘心满足于上帝小小的恩惠,她一直谦卑祷告,没有奢求什么。

  我们也是如此,往往只祷告生活中看似琐碎和不重要的事情,因为当我们祈求上帝的时候,没有意识到上帝的伟大和荣威。如果上帝只想施舍给我们一些表面的、微不足道的东西,他就无须教我们这样祷告:“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这是一个极佳的祷告模式。上帝无限地富足,而且从不吝啬给予。他慷慨地赋予我们天上地下最宝贵的礼物,他期待的是,我们向他祈求很多东西的同时,也满怀信心相信真的可以得到自己所要的。当我们得到主祷文中所求的时候,实际上就收获了天地及其中所包含的一切。我们祷告,祈求上帝的名被尊为圣,愿他的国降临以及他的旨意成就,凭着这样的祷告,我们可以驱赶无数的魔鬼,并且胜过世上的一切。

  既然我们的信心软弱、思想狭隘,就当仔细察看上帝如何应允利百加的祷告。尽管我们只会跟上帝要很少的东西,上帝却不满足于只给我们提供如此微小的恩典,他定意赐给我们更多:“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弗3:20)

《与日信增》1月20日

音频加载中…

切勿延迟祷告

 

上帝啊,求你按你的慈爱怜恤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诗51:1)

  在你身处最激烈的试探,心里充满各样私欲和复仇意念的时候,一定要祷告!若是有人催促你在这样的环境下去祷告,你的心大概常常是抵触的,因为这显得是那么不圣洁,仿佛玷污了祷告——那些肮脏的想法占据了本该用来祷告的心。但是,千万别在这时还要等待祷告的时机,不要等到这样的试探结束了,私欲或是其他罪的想法从你心里消失了再去祷告。

  就在你觉得试探最为激烈的时刻,觉得最不想祷告的时刻,请独自一人去到某个地方。你可以用主祷文或者能想到的任何话来祷告,抵挡魔鬼与其诱惑,然后你会发觉那试探逐渐减弱,魔鬼将会退却。有些人认为,应该等到内心不再有任何不洁的想法再去祷告,他们实在是中了魔鬼的圈套,助长了魔鬼的诡诈,此时的魔鬼已经让人力不能胜了。等候某个时刻才去祷告,这不是基督徒的祷告方式,而是来自魔鬼的诱导。

  为了保证自己远离这样诡诈、错误的想法,你要效法大卫在这篇诗里的榜样。大卫即使在与拔示巴犯了弥天大罪以后,也没有逃离上帝,他的反应不像彼得一样,当时彼得站在船上傻傻地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5:8)相反,大卫深信上帝的慈悲宽容,开口祷告说:“主啊,我虽是个罪人,但求你怜悯我。”当你觉得罪到了极深之处时,恰恰是你最应该向上帝祷告的时候。

《与日信增》1月19日

音频加载中…

别无他路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我用最简单的方式理解耶稣在这里讲述的,所有都是指向这一个人——基督。耶稣被称作“道路”,因为他是开始;被称作“真理”,因为他帮我们度过此生;还被称作“生命”,因为他是终结。因为他必须成为我们救恩的一切,无论是开始、中途,还是结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是以耶稣为基石,别的石头,乃至整个房顶都建立其上。在去往天国的阶梯上,他是我们最初的那一步,也是中间的横梯,更是最终的尽头(参创28:12)。因为我们是通过耶稣,开始人生道路,经历人生起伏,抵达人生终点。虽然基督只有一位,他却在我们救恩的经历中承担了不同角色。

  在最开始,我们很难找到那条正确的道路;然后渐行渐远,生命随之会越发艰难;最难的,莫过于当我们已经跋山涉水、过了很久以后,即将抵达生命的终点站—天国之时。

  所以,如果你凭信心紧紧抓住了基督,那么你已经踏上了正确的道路;如果你持续在他里面,那么你现在就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如果你坚持到最后,那么你必定得救。基督愿我们心无旁骛地信靠他,对我们来说,唯独基督是我们的道路,除此以外,别无他路。

《与日信增》1月18日

音频加载中…

高举铜蛇

 

 

  所以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上帝的儿子。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3:26-27)

  有些人以为信心是一种靠自己本身存留于心的品质,与基督没有关系,这真是大错特错。基督才应该是我们放在眼前唯一注视与仰望的那位,除他以外没有别的,唯有基督离我们最近。基督并非在天国无所事事地闲坐着,他是持续地与我们同在。他在我们里面与我们同行,也住在我们里面,因为保罗说:“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加2:20)他还说你是“披戴基督了”(加3:27)。所以,信心就是始终不渝地单单定睛在基督身上,是他征服了死亡,战胜了罪,使我们称义,赐下救恩,带我们进入永生。

  在旷野里铜蛇被高举,这个故事的精妙之处就是指向基督耶稣。(约3:14)在旷野里,以色列人被毒蛇咬伤,摩西命令他们看着铜蛇,并且一动不动地注视。那些人一直看着铜蛇,单单仰望着它就得了医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一些人不听从摩西的话,不去观看铜蛇,却只看见自己的伤口,于是就死了。所以,每当良心使你作难,面临悲惨不幸的时候,如果你想要心得安慰,那就必须单凭信心紧紧抓住基督,并且宣告:“我信我主基督耶稣,上帝之子,替我遭难,钉于十字架,为我受死。他受鞭伤和死刑,是因我罪的缘故,他复活,让我看到他胜过了罪、死亡和魔鬼。在他里面我还看到公义与永生。其他一切皆不顾,但愿只见基督耶稣。”这是在基督里的真信心,也是正确的信心。

《与日信增》1月17日

音频加载中…

身体复活

  或有人问:“死人怎样复活,带着什么身体来呢?”无知的人哪,你所种的若不死就不能生。(林前15:35-36)

  关于复活的话题,保罗阐释得异常精妙引人,堪称大师。他利用田间谷物的种子这类普通、细微,世人看为“死”的事物,描绘出一幅关于“生”的图画。当一个人死去的时候,我们应当把其死亡过程看作一粒种子埋入了土地。如果这粒种子像人一样能看见、能感觉,它一定也会非常害怕,觉得它从此将永远地灭亡了。但是,如果农夫可以跟这粒种子说话的话,他会说自己看到的未来却有所不同,他会告诉这粒种子,不远的将来,它会长成一棵健壮的农作物,在美丽的麦秆上结出小小的麦穗。

  所以我们也必须在心里想象,入土为安后,我们将来也会再一次活过来,以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即永生的方式延续生命。我们不必把自己当作是已死的、腐坏的,而是与播撒在土里的种子一样。我们必须更新对于毁灭和死亡的定义。我们死的时候,不只意味着身体消亡,反倒像种子埋入土里,等待着夏日来临。墓地不是代表埋葬死人的一堆堆黄土,而是一块充满了属于上帝的一粒粒种子的土地。有一天,这些种子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呈现出超乎想象的华美。

《与日信增》1月16日

音频加载中…

火炼的试验

 

  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彼前4:12-13)

  彼得用极不寻常的比喻告诫我们圣经中所说的试炼。纵观整本圣经,试炼被形容为一个火热炽烈的熔炉。彼得在另一处说道:“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彼前1:7)在《以赛亚书》中,上帝说:“你在苦难的炉中,我拣选你。”(赛48:10)在《诗篇》里,大卫提到上帝的时候说:“你曾试验我们,熬炼我们,如熬炼银子一样。”(诗66:10)论到以色列民,诗人说:“我们经过水火。”(诗66:12)圣经里提到遭遇苦难时,就仿佛被大火吞灭,经火试炼一般,在这如火一样的遭遇中,彼得说,我们不必因此心烦意乱、以为奇怪,因为我们要经过火一般的试炼,就如精金出自火的熬炼一样。

  当我们开始这段信心的旅程,上帝绝不会弃绝我们,反而为了使我们的信心坚固,就在我们背上放下圣洁的十字架。福音是上帝大能的真道,但福音的果效是在试炼中彰显的,若没有切实地经历过试炼,就无法品尝福音大能的滋味。福音的能力唯独在十字架上和困苦患难中展现。福音既是生命之道,就必经历死亡的试炼。如果不是与死亡和毁灭征战,福音的权柄也无从夸口,也没有人能知道这样的权势胜过罪与死亡。

  彼得说,如火炼的试验临到我们,是为了试验我们。这火和热是我们所背负的十字架和经受的苦难,使我们里面燃烧。上帝让你从火中经过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看你是不是依靠他的话语所以让每一个跟从他的人都背负十字架,上帝想让他们经历并且见证上帝的大能。

《与日信增》1月15日

音频加载中…

住在主里面

  小子们哪,你们要住在主里面。这样,他若显现,我们就可以坦然无惧;当他来的时候,在他面前也不至于惭愧。(约一2:28)

  当死的念头使你惊恐,良心让你惴惴不安,你该怎么办呢?住在主里面!你一定要确信,单凭你自己的力量不能成就任何事情,唯一的道路就是基督的义。《约翰福音》6:29说:“信上帝所差来的,这就是作上帝的工。”所以,那个时候拿单指出大卫犯罪,大卫也悔改,拿单就回答说:“耶和华已经除掉你的罪,你必不至于死。”(撒下12:13)大卫真的纯粹是因恩典而活,他甚至从来没有想要试着靠自己的行为来消除上帝的怒气。当拿单说“耶和华已经除掉你的罪”,他宣告这恩典的信息,大卫所信靠的就在此。

  亚当犯罪以后,无论他自己做什么,都不能使他重新回到上帝恩典的怀抱中。但是上帝说在亚当的后裔中,有一个会“伤撒旦的头”(创3:15),亚当就是因着这样的应许才又活了过来因为他信靠上帝的话,他的得救和称义都不是靠自己的努力。我们的本性激烈抗争,对“得救并非出于行为”拒不接受,并且极力欺骗自己,陷入自义的巨大假象之中,结果便是趋向于过一种表面上称义的生活,或自知根本无可称义,所以对死与罪极其惊恐。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的一点,就是要断绝任何靠我们自己成义的方法,唯独依靠基督。

《与日信增》1月14日

音频加载中…

天使之心

  忽然有一大队天兵同那天使赞美上帝说:“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路2:13-14)

  这一曲来自天使的颂歌,让我们能够了解真实的天使到底是怎样的。不要理会那些自作聪明的世人如何绘声绘色地推断天使的样貌,这里所描述的天使形象足够清晰,我们甚至可以借此认识他们的心思意念。首先,他们被上帝光照,激情火热、满怀喜乐地赞美歌颂上帝的荣耀。他们将一切完全归于至高上帝,没有任何的功劳奖赏归自己。他们热忱地将荣耀归给本有荣耀的上帝。你也许会好奇,在上帝里面怀有一颗谦卑、单纯、顺服、欢喜的心是怎样的呢?我们要去看看天使们是如何赞美上帝的——这也是他们活在上帝同在中的首要目的。

  其次,天使有另一个特性,正如我们被教导要爱人如己一样,他们正是这样爱着我们。你可以看到,对我们而言,天使是多么难得的朋友,他们实在太棒了,他们爱我们仿佛爱他们自己,将我们的救恩当作他们自己的救恩一样来庆祝,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把他们看作最好的朋友。我们该以这样的正确方式去看待天使,仅凭世人的智慧去揣测天使的本质完全是徒劳,虚空的猜想也根本毫无用处。正确看待天使的方式是查看他们内在的品质、态度、心意。我们也许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被造,但却知道他们存在的最高意愿,还有他们从未停止履行的使命。由此,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天使之心。